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3-12-14 字体大小 T |T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自然地理学、授课专业对象:草业科学/草业基地班/农林经济管理、基础必修课、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简要介绍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生物圈、水圈、大气和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强调了人类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理解并掌握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属性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的地理要素分析方法和整体属性综合研究方法,具备从事自然环境条件调查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调查的能力,力图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地表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实例来加以说明,从而突出与强化自然地理学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作用。
2. 课程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基本构成,形成及发展演变规律;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手段和实践应用;理解并掌握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属性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的地理要素分析方法和整体属性综合研究方法,具备从事自然环境条件调查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调查的能力。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教材
伍光和,王子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
2. 主要参考书
⑴ Jamehs O.Wheeler, Peter O.Muller, Grant Ian Thrall, Timothy J.Fik. 经济地理学(第四版),纽约: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2002。
⑵ Jerome D. Fellmann, Arthur Getis, Getis, Judith Getis. 人类地理学(第八版),纽约:McGraw-Hill 出版社,2005。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论
第一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理坐标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基本轮廓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地壳的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二节 大气的水分与降水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第五节 气候变化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 河流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第八节 地下水与冰川
   第五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第三节 流水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 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第八节 火山地貌
第六章 土壤地貌 
第一节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种群与生物群落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1. 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学教学的迫切需要就是直观、直觉并临场进行科学分析。学生从中学到的不再是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电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手段引进各教学环节。增加课堂讨论,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课堂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基本资料和基本分析思路,要求学生具体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注意案例教学,将科研工作和资料收集中看到的实际例子,编成图表、文字说明等,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贯穿于教学之中;注重启发教育,师生共同探讨有关问题的自然过程及发生发展规律,使学生感到自然地理学既有科学价值及实际意义。

2. 学时分配
绪论 (1学时)
第一章 地球 (4学时)
第二章 地壳 (4学时)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6学时)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5学时)
    第五章 地貌 (7学时)
第六章 土壤地貌 (6学时)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2学时)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9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主要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科与研究内容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一章 地球
主要内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基本轮廓。
【重点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构造及组成。
【掌握】:宇宙和天体,太阳及太阳系组成及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概况,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其特征。
第二章 地壳
主要内容:地壳的组成;构造运动;大地构造学说;地壳的演变;火山和地震。
【重点掌握】:构造运动的概念、特点和形式,大地构造学说。
【掌握】:矿物的基本特征,地质年代及各代地壳演化历史及其主要特征。
【了解】:地壳的化学成分,火山与地震的类型和分布。
【难点】:运用大地构造学说分析全球构造。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主要内容: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的水分与降水;大气的运动和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及气候变化。
【重点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常见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掌握】:大气的结构,大气运动的驱动力,热能和大气温度的分布变化特点,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湿度及其变化,气候系统及气候的变化。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主要内容: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湖泊与沼泽、地下水与冰川。

【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全球水量平衡方程,海水运动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特点,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成分。
【一般了解】:海洋资源与海洋保护,地下水形成。
 
第五章 地貌
主要内容: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火山地貌。
【重点掌握】:岩溶地貌的主要特征,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掌握】:风化壳及风化壳的基本特征,海岸类型及其意义。
【了解】:地貌成因及基本地貌类型,风化作用的类型,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的基本特征,河流流水的作用及河流发育,河谷类型,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冰缘地貌的形成。
【难点】: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六章 土壤圈
 主要内容: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重点掌握】:土壤形成过程。
【掌握】:土壤的各种基本属性,土壤剖面,土壤类型。
【了解】:土壤与母质的关系,土壤的分布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原则。
【难点】:土壤形成过程。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主要内容:地球上的生物界;生物与环境;种群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结构及动态演变,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功能。
【掌握】:生物分类系统,生态平衡与保护。
【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难点】:生物群落的动态演变。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主要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掌握】:土地的分类和分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一般了解】: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